触碰右侧滑开
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发布时间:2022-10-23 12:20:59 作者:陈洋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教师指导学生画国画。

  

  练习书法。

  

  下围棋。

  

  

  

  

  

  校园里,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交流;课堂上,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各学校翰墨飘香,学生们静心练习书法,墙上挂满了学生的书法作品;更有国画、围棋、戏剧、剪纸等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在全市各学校蓬勃开展……

  

  国学经典润心灵

  “我们读中国,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驾驭历史的长车纵横阡陌;我们读中国,在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里,学会做人的道理……”在乌达区胜利街小学开展的“品读国学经典,传承家国情怀”主题活动上,6位学生诵读的《读中国》,引起同学们对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

  在市六中,学校每天利用快乐大课间前10分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每日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古文名句。

  “教师带领诵读,解释含义,讲解名句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引申义,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古为今用,通过国学经典学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市六中副校长王琴说。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丰富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推进,我市中小学将国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与语文课有机融合,开设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保证每周1课时。现在,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已成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常态。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

  与此同时,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也以此为引领,借助线上活动、亲子参与、班级组织、教师讲授等形式深入探索国学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载体以及有效途径;借助“读书月”,与家长共读、交流,各班级根据国学学习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浓厚的氛围。

  翰墨飘香展风采

  普及书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提高学生对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重要一环。走进我市的每一所学校,书画长廊、书画展室、教室墙壁上都张贴着名家和师生的书画作品,各学校积极营造墨香育人的氛围和环境,以此来陶冶师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993年,市实验小学率先将书法引进校园,并在2008年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随着我市中国书法城建设的深入推进,书法教育在这里得到很好地普及与发展。

  “同学们,身体坐直,笔要垂直,写字要看帖。”在市实验小学书法教室,书法教师石敏正在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生徐子洋告诉记者,初学时,由于握笔姿势不对、不会控笔,他写的字并不好,通过在学校书法课上学习以及每天坚持练习,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如今,他对书法的兴趣愈发浓厚,已经可以独立完成隶书和楷书习字作品。

  在市职业技术学校智能书法教室里,学生们正挥毫泼墨。“我经常参加学校书法社团活动,希望通过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喜欢书法。”学生丁维铎说。

  市职业技术学校书法教师罗德田说:“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审美和高雅情操。”

  近年来,我市不断夯实书法教育基础,由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全覆盖。

  传统技艺长本领

  “同学们,在画京剧人物时,一定要注意笔法和调色……”这是海区四小教师乔红在教授学生画国画时的场景。

  近年来,海区四小把国画课纳入美术常规课堂,成为重点艺术特色课。

  “在国画课程中,我们依托美术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一些京剧人物故事画、皮影戏绘画、二十四节气绘画。通过中国画教学,让学生在水墨游戏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并对中国传统绘画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领悟。”乔红说。

  在市四中剪纸课堂,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点下按照步骤认真练习:折、叠、剪、刻……一把剪刀一张纸,方寸之间,变幻无穷,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一张张毫不起眼的纸,变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潇洒流畅的剪纸艺术作品。

  在市十八中围棋教室,喜欢围棋的学生们同台对弈,大家沉着冷静,深思熟虑,以棋益智,乐在“棋”中。

  “学围棋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提升文化修养。”学生韩瑞哲说。

  

  我市各校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开展了形式多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深化了传统文化教育,更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中华的情感。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政府网 乌海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网站维护电话:0473-8992631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
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