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标       题: 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索  引  号: 111503000115543089/2023-09019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息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概       述: 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成文日期: 2011-10-07 00:00:00 公开日期: 2011-10-24 11:05:23 废止日期: 有效性: 有效
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作者:市政府办公室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打印 保存 关闭


  2006—2010年的五年,是乌海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科学制定与自治区发展规划相衔接、体现乌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总值(GDP)完成120.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1倍,人均GDP达到2.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8.66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6倍,人均财政收入超过4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58.97亿元,是建市到“九五”期末总和的3.1倍。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煤—电—化、煤—焦—化、煤—电—硅产业和轻型合金初级产品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框架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例为1.6:61.4:37。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启动。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1和1倍;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九五”期末增长1.3倍。这些成就使我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必须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发展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重点的转移对我市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三是产业层次较低,优势产业链没有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还存在;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四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煤炭、水、土地等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显现。五是大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投资环境仍需继续优化。六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教育水平不高,人才匮乏,居民收入水平仍需继续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协调、和谐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后中期阶段,自治区提出率先启动建设乌海及周边地区等几个大型重化工基地,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我国经济更加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晋陕宁蒙和“小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有利于我市加强区域及国际经济技术协作,实现区域资源配置优化。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产业开发的新阶段,为我市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我市城市化水平较高,生产力集中,人均指标处于自治区领先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走在了自治区前列。这些都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大动力。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转型期的机遇,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和“一个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大经济总量,促进统筹发展,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建成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初步框架,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构建和谐文明乌海。
  “五大战略”,即:实施以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多元化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培育接续和替代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人才联动战略,实现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四大基地”,即:建设自治区氯碱煤焦化工业基地、特色冶金工业基地、能源建材工业基地和葡萄生产基地。
  “一个中心”,即:依托“小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化水平,建设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服务中心。
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按照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和资源环境六大类25项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加快兴市富民步伐,使全部评价指标整体实现程度超过90%,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目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30%以上。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6%。从事二、三产业人口比重达到95%以上。城乡实现充分就业。
  森林覆盖率达到20%,常用耕地面积指数接近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三类标准,环境质量指数超过50%;集中饮用水源地不受人为污染,居民饮用水质量达标率超过95%。
  (二)科教文卫和民主法制目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以上。立足“小三角”区域,发展大教育、大文化和大卫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大学本专科加高职入学率达到60%;百户居民拥有家庭电脑达到50台以上,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0%;每千人医生数超过3.5人,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居民对实现自身民主权利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社会保持稳定,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社会安全指数达到95%。
  (三)生活质量和和谐社会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和26%以上,达到25000元和15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比“十五”期末翻一番,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400千瓦小时,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千人拥有民用载客汽车达到70辆,人均道路铺装面积达到12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集中用煤气和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0%,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等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农区居民、矿区居民和低收入群体等不同层面“三个五万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3—0.4之间。三个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控制在60%以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高中阶段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保持在116:100以内。
  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根本,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走出一条符合乌海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
  用活用好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精加工、深加工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项目的投资力度,引导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更加科学地对工业重点项目进行论证,确保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保持高效益。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强化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监管。投资效果系数提高到0.45以上,用翻一番左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00亿元左右)实现24%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取向的改革,在自治区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融资做好服务,依法保护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引导和促进工业向经济开发区、农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3:36。
  提升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个主导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加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和电力,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新能源。强化煤炭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提升煤焦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等级,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化产回收设施齐全的大型焦化项目。煤炭回采率提高到65%以上,产能达到2500万吨,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焦炭产能达到100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不断改善发电机组的燃煤和用水结构,发展大型高效空冷火电机组。发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建设和完善供电网架,确保安全运行。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和电石化工,加快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煤气深加工产业,加快向精细化工领域延伸。积极开发利用焦化炉气等发展合成气化工。加快发展电石法PVC及其深加工产业,并向最终消费产品延伸。PVC产能达到100万吨。积极发展电石乙炔法生产石油替代化学品和利用双氰胺生产精细化工中间体等电石化工,加快发展特色氯化工。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和水泥、玻璃。积极发展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新型耐火材料、高强砖砌块等新型建材,淘汰粘土砖生产,发展利用高岭土资源生产特种陶瓷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利用电石泥、粉煤灰生产特种水泥。支持企业改造、扩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开发节能环保型玻璃和玻璃深加工产品。
  特色冶金工业重点发展轻型合金、硅产业和特钢。以铁合金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金属镁、镁合金和铝镁合金、硅镁合金。积极开发有机硅化合物、硅合金等硅系列产品和硅酸钠及其延伸产品。以特钢为发展方向,加快钢铁生产技术升级。
非资源型加工业重点发展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加快机械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开发生产我市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机电加工设备。大力发展中蒙制药、玻璃工艺制品、农畜产品加工和葡萄酒等产业;加快发展PVC型材、管材和各种膜、革加工业;积极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铝塑材料制品加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特种氧化铝、沥青炭纤维、高纯硅等产业。积极探索和尝试发展太阳能电池等硅材料加工业。
  加快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重点围绕产业化发展方向,培育壮大葡萄、蔬菜、乳肉三个产业,抓好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设,带动基地发展。健全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葡萄产业以鲜食葡萄为发展重点,逐步形成种苗、贮运、加工、流通、设施栽培、旅游观光等配套产业链,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蔬菜(瓜果)产业要扩大反季节种植面积,高效温室面积力争达到农区居民户均1亩。乳肉产业以生猪、肉羊为发展重点,稳定发展奶牛、家禽,引导扶持肉牛育肥,带动屠宰、分割、包装、速冻等加工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围绕建设“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的目标,改造提升商贸流通、运输物流、餐饮、酒店和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建设煤炭化工、五金机电、汽车修配、建材家居、果蔬批发等专业市场,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加快发展第三方现代物流业,打造自治区西部物流中心。积极发展餐饮、酒店和娱乐业,不断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餐饮、娱乐体系。抓好市内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过境旅游;争取建成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发展黄河水上特色旅游。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积极开拓二级市场;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提高住宅成套率;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新建和改造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金融体系建设,组建地方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其他银行和保险公司,大力发展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求的银行卡、商业保险等金融产品,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加强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发展通信3G业务,提高数字电视收视覆盖率,推行电子政务,发展电子商务,建成“数字乌海”的基本框架,建设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协会、行会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强化监管,规范服务行为。
  (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继续完善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入区企业的规模标准、工艺技术水平和环保准入门槛。支持开发区内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壮大,加快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和相互配套。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支持神华乌海煤焦化公司煤、电、焦、化项目建设,加快地方煤焦企业的发展壮大,打造煤焦板块;扶持海吉氯碱、君正集团、黄河工贸、乌海化工等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打造氯碱板块;加快延伸其他优势骨干企业产业链,大力引进非资源型产业组团,打造新型板块。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超50亿元的5户以上,超100亿元的1户以上。
  积极引进和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特别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四、促进统筹发展
  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五个统筹”。
  (一)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大力开展科学宣传和普及活动。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力争建成神华煤焦化研发中心。
  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巩固提高“两基”目标,全市中小学班容量控制在50人以内;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再建成1所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将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建成周边地区特色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任务。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保障责任,实行全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和课本费全免制度,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的补助标准。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实现无大学生因贫失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小三角”区域教育培训服务中心。
  大力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深入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合理有序地储备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使用、激励和流动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健全覆盖全市和服务“小三角”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社区卫生覆盖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覆盖农区、矿区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水平。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建成1所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公共卫生长效监管机制,保障药品、餐饮卫生和采供血的安全。注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大力普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
  推进“书法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鼓励和扶持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健康发展,改造和建设一批精品文化休闲广场或娱乐场所。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规范新闻出版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文艺演出业、文博会展业、艺术培训业、书画艺术品业、竞技体育服务业等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满足不同群体精神需求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的数字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突出广播电视节目地方特色。繁荣发展我市特色文化,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基本建成以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以优秀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强市,打造自治区西部文化中心。
  建设、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体育健身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承办区域性、全国性的单项体育比赛或邀请赛。促进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体育产业发展。
  (二)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更加注重农区发展。
  突出抓好海勃湾中心城区和乌达、海南副中心城区、滨河新区、五个镇及经济开发区、高效农业园区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加大城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工农业入园、人口入城,收缩其它矿区和零散居民点。
  以规划为龙头,继续围绕“拆、靠、绿”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将山、水、楼等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自治区西部特色鲜明的精品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旧城区开发改造,不断提高改造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等各项城市服务功能;建成集旅游观光、文化教育、行政商务办公、商贸居住为一体的滨河新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结构布局。完善公路网,主要出入口以高速和一级公路连通,市内三个中心城区之间以一级公路连通,中心城区到各镇以二级公路连通。改造海(勃湾)公(乌素)线,建设西来峰经济开发区铁路专用线,支持建成东(胜)乌(海)铁路,协助完成包兰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开通新航线,积极开辟货运市场。完善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站厅设施。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
  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保持占补平衡的基础上,依法合理有序地加快农区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建成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富有乌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区。深化农区改革,加大农区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区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实施好农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区居民自治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用工业化思维加快农业发展,使农区居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到其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加大就业培训,引导农区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区转移就业2万人,提高农区居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将农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的中等以上水平,并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改革任务。
(三)推进“小三角”区域合作,更加注重三区协调发展。
  发挥我市区域中心的作用,协调处理“小三角”区域发展与布局、竞争与规范、开发与保护、分工与合作等问题;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区域产业延伸平台,打造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合作板块。
  全面推进三个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海勃湾区围绕“工业强区、三产兴区、生态立区”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工业,建设“小三角”区域的信息、金融、居住、文化、供应、商贸、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核心区;乌达区以发展氯碱化工、电石化工和轻型合金工业为重点,海南区以发展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为重点,加快发展运输物流、大型专业市场和其他新兴服务业,打造“小三角”区域的服务副中心。
  (四)强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使用、污染集中治理。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集聚人口政策,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万左右。
  坚持资源有效整合和有序开发,科学规划和节约利用土地、水和煤炭等资源。健全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大力调整用水结构,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鼓励洗煤、发电、炼焦等企业提高矿井疏干水和中水利用率;实施农业节水改造工程;推行节约用水办法,推进城市和居民生活节水;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一棵树梁提水工程,建成千里沟水库,力争建成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加大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程度和开发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焦炉燃气、中煤和周边地区的动力煤发电,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电厂装机达到200万千瓦左右;完成煤田采空区沉陷治理和煤田灭火工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东(胜)乌(海)、临(河)策(克)和策(克)吉(兰泰)铁路建成的机遇,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的互利合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按照“企业为主,先点后面,突出重点”的整体思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成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地区。全面推行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三废”处理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以经济开发区为基础,不断延伸主导产业链,形成生态工业体系。推进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秸秆、人畜粪便、沼气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消费,强化节约资源意识;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相应价格、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固体废弃物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农区居民增收、旅游开发和城乡一体化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工建设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继续实施扶贫移民和禁牧工程,加快黄河护岸林带、城市防护林带、公路绿化林带、经济开发区与城区隔离林带、东山生态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加大对四合木和湿地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三个城区及市郊自然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和应急监测网络,建成重点污染源监控体系。加强以城区为重点、以工业污染为主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抓好“蓝天绿地”工程。全面实施企业达标排放工程,有效控制有害气体和污水排放。加强黄河乌海段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清洁。严格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区和矿区扬尘。加强对影响城区居民正常生活的交通、建筑等噪声监管,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力度,推进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恢复和治理。依法坚决关闭和淘汰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保障优势产业实现清洁、节约和安全发展。全市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实现根本好转,海勃湾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Ⅲ级标准天数大于300天/年,好于国家Ⅱ级标准天数大于150天/年;乌达、海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Ⅲ级标准天数大于280天/年,好于国家Ⅱ级标准天数大于100天/年。加强与国家环保总局的合作共建,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五)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
  围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产业层次提升等资源型和机械工业、轻工业、第三产业等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做好重点项目储备、论证和招商工作。坚持政府搭台、院企合作、以企为主,加大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工业下游产品和非资源型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引进、培育。实行开发区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五年累计引进资金300亿元以上。
  严格落实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制,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积极做好引进在建项目融资平台建设和其他方面的扶持、服务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执法责任管理,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环境。
  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服务功能,推进我市及周边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积极吸引外资投向我市优势产业精深加工项目,寻找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突破口,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扶持、培育出口企业,扩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力争达到1亿美元,争取设立海关办事机构。
  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人才培训、劳动、规划、环保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对口支援,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五、构建和谐文明乌海
  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地震、消防、灾害性天气、防凌防汛、人防等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监察,保证政令畅通,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评价体系。
  加强税收征管,处理好征收与减免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财税体系。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将新增财力重点投向科教、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二)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社会化的方向,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和完善非政府、非企业、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组织。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三)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和市场调节就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左右。制定自谋职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自主创业。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设施与制度,加强对农区居民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规范劳动力市场,健全和完善企业用工劳动合同制度及集体合同协商制,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分类施保。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强资金运营的管理。重视和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老龄人口服务设施的投入。
  完善社会互助、优抚安置政策,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健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增加孤、老、残、幼等特殊群体和其他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全面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积极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从根本上实现低收入群体的脱贫解困。
  积极争取国家对煤田采空区沉陷治理的支持,加大地方补助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廉租房补贴政策,加快矿区居民向城区和中心镇搬迁集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四)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和调节。鼓励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设社会诚信体系。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清理整顿乱收费。落实积极的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创造积极、安全、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费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国家调控的幅度之内,以居民消费为主的最终消费率达到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强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的道德修养、文明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教育力度。继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乌海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以道德、科教、法律、卫生、文体、治安、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为内容的“八进社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继续开展好“双拥”活动,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认真贯彻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和重要建设项目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的决策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机关绩效问责制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和执法水平。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推进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进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健全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任务,增强公民的维权意识和全民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七)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
  大力宣传和普及安全知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完善监控设施,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做好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文化娱乐场所和建筑等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强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机制和长效防范机制,健全防范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各类犯罪活动,打造“平安乌海”。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做好宗教工作,依法查处各种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
  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构筑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健全食品链全程监管模式;加强食品市场的规范和整治,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建设食品放心城市。
  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畅通诉求渠道,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反映诉求的作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统筹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认真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访机制。
  《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纲要》总体上是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动员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和能快就不要慢的原则,组织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文明乌海而努力奋斗!

相关解读: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8992631,邮箱:whdsjzw@163.com